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生活/心理/列表

野渡张謇诗歌赏析

野渡张謇诗歌赏析

野 渡

[清]张謇

野静河流阔,芦梢一向风。

船趋①绳力健,水啮岸根空。

村栅牛羊熟,滩菰②雁骛丰。

但无沧海警③,安乐是吾通。

注:①趋:疾行。②菰:生长在水里的一种草本植物。③沧海警:海上传来的倭寇侵扰的警报。

(1)本诗颔联中“啮”字用得很巧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2)请以首联或颈联为例,谈谈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示例:“啮”是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不断侵蚀河岸的情景。

(2)示例:首联:沉着冷静,热爱晚间的美景。

颈联:表达了诗人对乡间生活的热爱。

【解析】(1)此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赏析时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啮”是“啃食”的意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河水不断侵蚀河岸的情景。

(2)此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这要结合全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抗击倭寇,希望人民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首联写景,写出晚间环境的幽静,这是诗人在岸边巡视,表达了诗人沉着冷静,对夜间景色的喜爱之情颈联写乡村的景物,“熟”“丰”两字表现出诗人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清]张謇《野渡》赏析】

一支质朴明快的牧歌

——张謇《野渡》赏析

今年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有两道题涉及清未状元张謇,凸现张謇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教育部门对张謇文化的关注,具有鲜明的导向意义。

《野渡》是张謇少年时的作品。张謇少时即有诗才,十二岁,一天有一武士骑马从门前经过,宋蓬山老师举“人骑白马门前过”命对,謇应“我踏金鳌海上来”。立意高远,对仗工整,意象鲜明,令老师惊喜不已。十三岁学做五言、七言诗,先生每次回家(西亭),必将张謇带回家,令其至西亭诗社,分题作诗,使少年张謇对诗歌产生浓厚兴趣,亦为他成为诗人奠定了基础。

十四岁那年,宋蓬山先生病卒,从宋紫卿(琳)先生读书,并“宿膳其家”。张謇少年时的诗作留存下来的有四十多首,其中有不少以西亭为题材的诗,《野渡》是其中之一。

野渡

野静河流阔,芦梢一向风。

船趋绳力健,水啮岸根空。

村栅牛羊熟,滩菰雁鹜丰。

但无沧海警,安乐是吾通。

“野渡”,即村外的渡口,作者通过对渡口及其周边事物的描绘,赞美安乐的通州。

“野静河流阔,芦梢一向风”。首联直写渡口,宁静的原野上有一条河流穿过,河面很宽,河沿上长着芦苇,芦梢一向风斜着。显示“野静”的状态。一个“阔”字,不但交代河面之宽,无桥必有渡,否则行人无法通过,而且暗示此处不是“野渡无人舟自撗”的冷落所在

野渡张謇诗歌赏析

诗歌原文:野渡

野静河流阔,芦梢一向风。

船趋绳力健,水啮岸根空。

村栅牛羊熟,滩菰雁鹜丰。

但无沧海警,安乐是吾通。

赏析:“野渡”,即村外的渡口,作者通过对渡口及其周边事物的描绘,赞美安乐的通州。“野静河流阔,芦梢一向风”。

首联直写渡口,宁静的原野上有一条河流穿过,河面很宽,河沿上长着芦苇,芦梢一向风斜着。显示“野静”的状态。一个“阔”字,不但交代河面之宽,无桥必有渡,否则行人无法通过,而且暗示此此处不是“野渡无人丹自損”的冷落所在,还有南来北往的船只经过,为下联埋下伏笔。

颌联:“船趋绳力健,水监岸根空”。写出渡口的动态。用词贴切,如动词“趋”和“啮”,形容词“健”与“空”。趋,疾走,快步而行,船快速前行,自然依靠纤夫健壮有力。船急速前行掀起的波浪冲击河岸,一个“啮”字用得很妙。啮,用齿啃,咬,引申为侵蚀,时间一长会把“岸根”掏空,显示少年张謇驱遣文字的能力。

“村栅牛羊熟,滩菰雁鹜丰”。颈联写渡口周边的景物。“村栅”中养着成熟的牛羊,滩菰里藏着丰富的大雁和野鸭。这是虚写,作者站在渡口看不到村栅里的牛羊,更看不到滩菰中躲藏的雁骛,但他曾经看到过这些东西,写得比较笼统,用“熟”与“丰”形容这些家畜和飞禽。作者所以这样写,一是点明时令:正是夏未秋初,二是烘托渡口,宁静而有生气,三是突出村民因富庶而乐,为尾联作铺垫。

尾联:“但无沧海警,安乐是吾通”。从明代开始,倭寇常从海上侵扰中国沿海地区。此诗作于清同治年间,当时太平天国军已被平定,外敌也不敢侵扰,因而“无沧海警”,深感通州是“安乐"之乡。

全诗主皆鲜明,结构紧密,语言朴实,对仗工整,风格清雅,犹如一支质朴明快的牧歌。

野渡张謇诗歌赏析

《野渡》是清代诗人张謇所作,这首诗颔联是“船趋绳子力健,水啮岸根空”,其中的“啮”字是动词,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水不断侵蚀河岸的情景

TAG标签:张謇 诗歌 野渡 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