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生活/心理/列表

莫言写鬼怪的片段

莫言写鬼怪的片段

莫言的散文《比鬼怪更可怕的是丧尽天良的人》在网络传播,栩栩如生地诉说着自己童年时期的恐惧。

我们通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感言得知,莫言是在饥饿与孤独的苦水里泡大的苦孩子,但在这篇文章里,开篇就说:

在我的童年生活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饥饿和孤独外,那就是恐惧了。

而恐惧是与贫穷连接在一起的:他说起他的家乡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了电,在没有电之前,只能用油灯和蜡烛照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煤油要凭票供应,而且价格昂贵,因此油灯也不是随便可以点燃的。我曾经在吃饭时要求点灯,但我的祖母生气地说:“不点灯,难道你能把饭吃到鼻子里去吗”

这段描述,莫言主要想表达当年的穷。凭票供应,莫言说对了,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因为资源有限,凭票才能全民均衡共享。“昂贵”纯属虚构,“煤油”则是工业用语。从旧中国因袭下来的语言不是那么快就能改变的。我父母把煤油叫“洋油”。“洋”的东西还有洋火(火柴)、洋布、洋胰子(肥皂)。如果作家能研究一下这些“洋”东西,就会明白那时的中国为什么会穷,为什么新中国贫穷也要搞社会主义。

莫言接着说,晚上不能开灯,就听老人讲故事:

为了度过漫漫长夜,老人们便给孩子们讲述妖精和鬼怪的故事。

这么说来,莫言是幸福的,一家老小晚上没事讲故事玩儿。但专讲“妖精和鬼怪的故事”,不讲人的故事,还真是很奇怪的,就不怕小孩害怕吗狐狸精迷惑男人的故事也是“少儿不宜”吧。

我从小也听了不少的故事,都是冬天的时候大家围坐在炕上剥花生、玉米的时候听的。那时生产队里春天播种的花生种子是由社员把带壳的花生领回家手剥出来的。为了防止我们打瞌睡,父母也给我们讲故事。老爸是抗战老兵,所以他经常给我们讲战斗故事。比如一个伤员紧急关头能躲到常人不能上去的“锅棚子”上部队提前一天过除夕,除夕夜攻打鬼子炮楼16岁的小战士,不愿离开部队,开枪打伤自己的眼睛等故事至今难忘。

莫言对妖魔鬼怪故事的感受是:

既让我们感到恐惧,又让我们感到兴奋。越听越怕,越怕越想听。

TAG标签:莫言 片段 鬼怪 #